国产剧,为什么拍不好第一集?

2022-10-01 17:11:00

bilibili充值

点击进入“凤凰网指数-影剧综榜单”查看最新榜单!

编辑|空山 作者|曾于里

看国产剧,你一般会在第几分钟或者第几集弃剧?

2019年,腾讯视频高层提出过“黄金七分钟,生死前三集”的说法:约40%观众会在前三集就弃剧。

在第一集的弃剧用户里,有35%是在前7分钟内弃剧的。第7分钟之后,所有拖拽、快进以及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会提升20%。

去年,腾讯视频更新数据:2021年弃剧率比2020年高了25%,半年内最新两倍速用户比去年增加一倍。

弃剧与否,往往能分出两个群体:观众与粉丝。

观众熬不过第一集,纷纷弃剧。而粉丝一个劲儿挽留:只要熬过第一集或者前几集,这部剧就好看了!

“熬过几集就好了”,十有八九是假的。

“熬过几集就好了”,也是对花着电费、网费的观众的PUA。

频频诈骗、挽留、PUA,不如反思一下,为什么国产剧拍不好第一集?

01 拍烂了的第一集

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。第一集好的剧,不一定是好剧,但细想,近年来的爆款口碑剧,都是从第一集就能抓人眼球。

而好看的第一集,又有些共同特征:叙事清晰,人设分明,悬念迭起,引人入胜。

譬如《人民的名义》,大家都记得2亿多现金的震撼场景,尺度全面打开。

《延禧攻略》不管你喜不喜欢,魏璎珞“以牙还牙”的稀少人设,一出场就立住了。

《庆余年》虽改编自世界观复杂的男频小说,但没搞画外音介绍世界观那一套,弄了个文学创作的由头,迅速切入主线,哪怕没看过原著也能很快理解剧情。

《开端》一上来公交爆炸,第一集炸了六回,节奏明快,不拖泥带水……

与之相对的,拍烂的第一集就各有各的问题。

一种是删改。

《突围》号称《人民的名义》的姊妹篇,但几番删改,第一集没几句台词能对得上口型,原著中开篇领导在主角面前跳楼自杀的戏浑然不见。

除此之外,其他问题主要是创作者造成。

第二种,世界观、人物关系混乱。

这在玄幻或武侠小说改编的架空剧里最常见,编剧没能力用剧情和人物行动铺展世界观,一上来就是旁白,云里雾里念各种设定、地名、族群。

没看过小说的观众,不做下笔记,前几集往往分不清谁是谁。比如那部严重扑街的《镜·双城》。

人物繁杂,在一些历史剧里也颇为常见。某UP主统计,《山河月明》第一集里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人物,有27个,而一集只有40分钟。

编剧不懂化繁为简,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,只能一股脑硬给。

第三种,逻辑常识欠缺。“我是无脑剧”几个字恨不得刻在第一集每个场景中。

比如《祝卿好》,第一集男主角中剑+中毒,站都站不稳的他,平地一转身就瞬移到了二楼,晕倒在女主怀里。然后突然就醒了,掐住女主的脖子,把女主扑倒在地。

透露出一种“随便拍拍反正观众不会在意”的气质。

虽然这种甜宠剧有稳定受众,但对不起,本人高攀不起。《超时空大玩家》《原来是老师啊》等剧,也属于这类情况。

第四种,制作问题。

《凭栏一片风云起》,实景拍摄+部分幕布,结果呈现出诡异的全抠图质感。灯光、摄影、后期,至少有一个环节要负责任。

《救了一万次的你》,剪辑混乱到仿佛丢了第一集的素材硬盘,各种跳切跳剪,虽然后续剧情搞笑有新意,但恐怕没几个人能坚持下去。

《遇龙》,第一集升降电梯式动作设计,火爆全网,实力劝退观众。

第五种,演技劝退。

譬如最近张译和王俊凯的《重生之门》,热度很高、剧情相对精彩,但说句实话,笔者身边就有不少人被王俊凯无神的演技、说台词时奇怪的嘴角劝退了……

很多剧的第一集,是“五毒俱全”,拿出全部实力让观众弃剧,把国产剧痼疾进行浓缩式呈现。

开局定生死,位于影视作品鄙视链底端的“网大”,都拼命拍好前6分钟。而国产剧因特殊的创作、观看环境,常有恃无恐地摆烂。

02 为何拍不好第一集?

万事开头难,第一集本身就难写,要承担的任务非常多。

首先,无论是不是悬疑剧,第一集都要设定悬念,让观众关心人物命运、故事走向。

比如《山海情》,第一幕就埋下冲突:村里一夜之间跑回来七户人家。

马得福能否把人劝回去?李水花能否顺利逃婚?一下就勾住观众。

其次,立住人设。主人公的性格、出身、生存环境、目标和困境,要简明高效地呈现出来。

比如《三十而已》,近年来少见的高效叙事都市剧(仅指第一集)。

王漫妮、钟晓芹、顾佳,三人起床吃饭上班。王漫妮做晨报、服务买菜阿姨,钟晓芹被全公司指挥,顾佳搬进豪宅、调查老公收到的橘子……

几乎没有一场废戏,三个人的阶层、家庭地位、性格、工作处境,一目了然。

最后,整部剧的风格、调性、世界观,要在第一集充分体现。

比如《对手》,第一集先声夺人:间谍就在我们身边。

并因此选用写实、日常风格,打破观众固有印象。

这些要求编剧有谋篇布局、沙场点兵的能力。

但内娱剧本乱象被说烂了,也没什么改进。层层外包、执笔人无署名、开拍了只有几页剧本……

编剧没地位——剧本谁都能掺一脚——行业培养不出好编剧——剧本烂——编剧没地位。恶性循环,十年如一日。

视频平台崛起,拿下话语权之后,一些话题剧、甜宠剧,被算法绑架,而不能利用算法。哪里该撒糖了,哪里该有话题了,硬塞。

这类剧虽有稳定受众,能挑动情绪,但既无营养,也无质感。

最近还曝出了平台所谓的“责编”窃取编剧劳动成果的乱象。

其次,IP热、流量热仍是主流。

大IP、流量、S+级,声量大,粉丝多,资源广,常常让平台和创作者有恃无恐。

几年前,视频网站勃兴,流量崛起时,这个路径的确可能会成功。近两年,在数据不断脱水的背景下,扑街的S+剧越来越多。但平台无法在巨大惯性中迅速刹车。

最后,粉丝依然“长醉不复醒”,平台跟着更新技术手段,一起为国产烂剧的生存创造土壤。

以前无“有效播放量”的时候,粉丝粗暴刷数据;现在有了有效播放量,粉丝吃透计算规则,刷有效播放量,相互传授刷的技巧。

营销话术也不断升级,各种欲扬先抑。

逻辑混乱,对应“又土又上头”;剧情俗套,对应“又狗血又上头”;工业糖精,对应“又甜又上头”。

总之,就没有粉丝不能上头的剧。“熬过XX集就好看了”,更是标配。

明明路人观众没几个在看,但在剧方营销和粉丝助推下,愣是刷出了“气象”。

全民爆款越来越少,做成“圈层爆款”也算给平台交代。

所以,剧方不怕观众不看,就怕粉丝不吹。只要粉丝愿意自嗨,他们就有底气搞些粉丝专供。

为了粉丝特供,平台开发了“只看TA”功能。剧是很烂,但你家哥哥姐姐你能不看?

为了减少注水感,视频平台倍速已经开到3.0,节奏慢、剧情烂,不从源头优化剧本,只从终端加快播放速度。

你创作烂剧——我可以倍速播放、我可以“只看TA”——知道观众会倍速播放、会“只看TA”——我可以放心地注水、放心地创作烂剧……

粉丝哄着、平台惯着、观众忍着、创作者混着,国产剧创作环境、观看环境已经形成一个积重难返的恶性循环。

03 第一集很重要

却非唯一重要

第一集不够好,不意味着剧就是烂剧。一些剧集,的确符合“真香”定律。

比如《宸汐缘》,豆瓣开分只有5.4,现在8.4。

《如懿传》,第一集因演员妆容等遭遇差评,开分6.7分。

随着剧情展开,好评度不断提高,现在豆瓣7.5分,比《延禧攻略》的7.1要高。

所以有时也不妨给那些总体质感上乘的剧集一些耐心。

像《风起陇西》,开篇试图以观众熟悉的历史引入,反而造成观众体验的割裂,迟迟看不到谍战正题。但追下去,就能发现品质确实不错。

但也要说一句,粉丝们千万不要以这些为例,动辄就说“熬过几集就好了”。

真香定律,只适合于那些开篇各方面质感都不错、只是个别地方让人明显“不适应”的剧集。

粉丝们吹的那些剧,往往第一集就全方面地烂,明显没有“真香”可能。

第一集很重要,但也要规避一种倾向:千方百计拍好前几集,后面就开始乱来。

这在“边拍边播”的韩剧里很常见,因为前几集的收视率决定了广告赞助。到中后期,收视底盘有了,广告赞助有了,制作周期一紧张,常常就烂尾了。

譬如朴叙俊主演的《梨泰院CLASS》、全智贤主演的《智异山》等大制作韩剧,都有这个毛病。

如今平台很重视前三集,也出现了一种过犹不及的倾向:让前几集汇聚各种话题、各种爽剧元素,火急火燎,反而显得烂俗。

比如《女士的法则》,一上来就御姐小奶狗打得火热,油腻得让人频皱眉头。

一味追求前几集必须“刺激”,有时也会破坏作品的总体调性,损失了剧集的丰富性和暧昧性。

有些剧集、尤其是跨越较长历史年代的长剧,前几集往往会有一个铺垫过程,一上来就走爽剧路线,不合适。

譬如《人世间》,跟着剧集的步伐,就会渐入佳境。

总而言之,对于绝大多数剧集来说,第一集很重要。

有些创作者连拍好第一集的本事都没有,怎么可能拍好整部剧?创作者连如此重要的第一集都不在乎,怎么会在意整部剧的品质?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兖州信息网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