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6年周恩来病逝,张春桥建议邓小平读悼词,华国锋:此人不怀好意

2023-03-28 07:20:37

拉卡拉POS机办理

前言

1976年1月8日,周恩来总理病逝,全国上写一片哀悼,邓小平召开政治局会议,研究周总理的丧事,每个政治局委员面前都摆着一份讣告和治丧委员会名单。经过会议表决,讣告内容基本确定,但由谁来读悼词,成为大家讨论的问题。当时无论从资历还是身份,邓小平最为合适,江青公然反对,可是其阵营中的张春桥却表示赞同,华国锋得知后,一针见血地说道:“此人不怀好意!”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
周恩来临终嘱托

1975年12月以后,周恩来的身体情况每况日下,虽然在病榻之上,但只要意识清醒时,他依旧关心着家国大事,叶剑英、邓小平、华国锋、李先念等同志前去医院看望时,周恩来总是意味深长地有所交代,大家心照不宣,对于他的寄托,心中清楚异常。

12月20日,周恩来的体温高达38.7℃,即便如此,他在与负责对台工作的罗青长谈话时,对于祖国的统一事业依旧念念不忘,盼望着台湾能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。周恩来的身体上插满了各种管子,无法坐立,更不用说走路,他常常将医护人员叫到身边,让他们轮流阅读当天的报纸,有时还要收听广播,及时了解新闻。

弥留之际,周恩来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祖国的稳定,12月27日晚,他主动接见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王海容、唐闻生,他的话语很低沉,但是有力量:“主席讲‘江青有野心’这句话,你们都听到过,你们要做历史的见证人!”王海容和唐闻生互相对视一眼,深刻感受着周恩来的嘱托,周恩来还想再说什么,但已经说不上话来,挣扎着想拿水壶,王海容连忙将水壶递到他面前,周恩来缓慢地喝了一口,摇了摇头,示意不再喝了。

王海容和唐闻生见周恩来身体如此虚弱,眼含热泪,退出房间,当天夜里,周恩来再次陷入昏厥,虽然经过抢救脱离危险,但此时谁也知道,总理的精气神已经消耗殆尽了。王洪文、邓小平、张春桥、李先念等人闻讯来到医院,周恩来睁开沉重的双眼,用微弱的声音意味深长地对张春桥说:“春桥同志,你和洪文同志要多帮助小平同志做工作!”

其实周恩来又何尝不知道,仅凭他的这一席话,是无法将张春桥和王洪文说动的,可是他依旧想尝试一下,他在用唯一可能的方式,表明自己的态度,从而达到预想的结果。

1976年1月5日,窗外寒风凛冽,周恩来做了第六次大手术,华国锋和陈锡联来到医院,他们在病房中待了六分钟的时间,眼含热泪,关怀之情不言而喻,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,三天后,总理与世长辞。周恩来从1927年开始就在中央工作了,数十年来,待人真诚、友善,同志们遇到难题都喜欢与他商讨,如今噩耗传来,无不声泪俱下。

华国锋走进病房,发现各项治疗仪器已经搬走了,四周空荡荡的,周恩来静静地躺在床上,身上盖着白布,医护人员站在墙边抽泣,他迈着沉重的步伐,走到床前,脱帽注视,向总理做最后的告别。这时张春桥、王洪文等人也走了进来,他们表面一副悲伤的模样,但心境全然不同,他们此前从不敢在周恩来面前造次,以后便再无拘束了。

江青也来了,但是始终盛气凌人的样子,她没有鞠躬,没有落泪,只是转过身子,喊着邓颖超的名字,有人搀扶着邓颖超走来,江青与她说了几句话便离开了,如此没有礼节的行为,令在场众人感到不满。

张春桥建议邓小平读悼词

当天下午3点,邓小平召开政治局会议,研究周恩来总理的丧事。早在1975年11月,纪登奎和汪东兴便召集中组部部长郭玉峰、副部长郑屏年、中办秘书局局长周启才,开会商讨总理讣告和悼词的问题,并在10天之内完成。

邓小平主持会议,让周启才阅读讣告,之后,邓小平问汪东兴:“悼词准备好了吗?”汪东兴说:“总理生前的时候,已经将初稿准备好了,现在正在修改,今天的会议讨论不成了。”邓小平闻言,点了点头,决定另找时间协商。郭玉峰报告了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以及追悼大会的方案,江青却突然发难,张春桥等其余三人随即附和,搞得会议无法正常进行。

会议决定请身在外地的四位政治委员及候补委员李德生、韦国清、许世友、赛福鼎等人参加追悼会,江青和张春桥暴跳如雷,接连发问:“你们是不是准备把所有的候补委员都叫到北京来?”这份报告是郭玉峰阅读的,但江青话中的“你们”二字,显然不是在指郭玉峰,而是主持会议的领导人。

当汇报到总理的骨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存放3天、6万人吊唁时,江青等四人又开始反对了,硬是将时间压缩到3天,人数限制在4万,可是一生为民的周总理,生前就已经交代,丧事从简,不搞特殊,不铺张浪费,并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和江河。会后,讣告和治丧委员会名单、活动方案呈报毛主席,毛主席批示:同意。

在1月12日的会议中,需要讨论悼词的内容,为节省时间,邓小平指示在会前打印成稿发给大家,并在会上说道:“这篇悼词我看了许多遍,认为写得很不错,对总理一生的评价,都是符合实际的。”叶剑英、汪东兴、李先念、纪登奎等人先后发言,均认同悼词文稿的内容,但是江青又在造谣,企图贬低总理的高大形象和丰功伟绩,但除了张春桥等几人的附和外,其他人都不加理睬。

散会后,张春桥找到周启才,说道:“悼词号召向总理学习的那部分,不必写得那样实,你们改一改,笼统写几句虚的话就行了。”周启才闻言,心头涌上阵阵怒火,虽然气愤,但又不便发作,回绝道:“悼词是政治局讨论通过的,我无权修改,你的意见并没有在会议上提出来。”张春桥无言以对,只好怒气冲冲地走了,后来周启才将这件事情向汪东兴做了汇报,汪东兴说:“张春桥反对悼词中的这段话,不敢在会议上提出来,私下向你们施压,你们的做法是对的,我支持!”

在之后的会议中,开始讨论由谁来读悼词,按照资历,邓小平是党中央的副主席、中央军委副主席、国务院第一副总理,由他致悼词最为合适,但江青提议由王洪文阅读,但同一阵营的张春桥一反常态地站在了对立面,同意由邓小平致辞。

华国锋敏锐地觉察到张春桥的动机,一针见血地指出:此人不怀好意!他说:

小平从20年代旅欧时就和总理在一起。从和周总理的关系,从党内的地位来讲都应该由小平致悼词,大家都同意。但是,张春桥同意,大家都明白,他不怀好意。当时批邓、反击右倾翻案风已在全国展开,张春桥认为小平很快就会被打倒,到那时因为是小平念的悼词,也就不好再宣传周总理了,起码周恩来追悼会的电影,因为有小平的镜头,不好再上映。

“我也走不动了”

1月9日清晨,在凛冽的寒风中,传来播音员低沉悲伤的声音,向全国人民宣告周总理病逝的噩耗,所有人都呆住了,大家委实不愿相信,人民最敬爱的、最无私的周恩来总理走了,一时之间,整个北京、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悲伤之中,人们自发走上广场,站在刺骨的寒风中,久久不愿离去。

1月15日下午3点,周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,邓小平致悼词,会场顿时陷入悲痛之中,在场众人哭泣不止,当邓小平读到“周恩来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”时,也忍不住流下热泪,一直停顿了一分钟才继续往下念。

这一天,北京的气温骤降,只有零下9度,但是人们自发走上街头,从西单到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,密密麻麻站满了人,只留下一辆汽车宽的通道,此时此刻,没有人号召,没有人组织,只是因为人们对总理的热爱,自愿送他最后一程。

周总理的亲密战友,毛主席此刻的身体状况也十分糟糕。对于周总理的病逝,毛主席似乎已经有所预料,这些年许多战友的相继离去、医生接二连三的报告,已经让他的泪眼枯竭了,此时此刻,他已经无法亲临追悼会现场,向这位生死与共的战友、同志表露哀伤。

在此之前,生活秘书张玉凤的内心一直在期待,也许毛主席会像参加陈毅的追悼会时一样,突然做决定也去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,于是憋在她心中许久的一句话,终于脱口而出:“主席,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?”毛主席听到张玉凤的话,放下手中的报纸,看着她一脸天真的模样,拍了拍自己的腿,说道:“我也走不动了!”随后自言自语道:“那几个人的追悼会,我也没能去。”他所指的,是董必武和其他的几位老同志。

十里长街的悲痛,是亿万人民的感情,大家多希望毛主席能够亲临周总理追悼会现场,可是如果有人知道毛主席的现状,也一定会发自肺腑地说一句:“一定要照顾好主席!”毛主席晚年,并不希望人们看到自己生病时的模样,但浓浓的战友情,怎能不悲伤?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之后,毛主席的情绪十分不好,他不愿意讲话,只是努力地读书、读文件,似乎只有这样,才能让自己忘却烦恼。

1976年,这于新中国来说,是不平凡的一年,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太多事情,这一年永远印刻在岁月的长河之中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兖州信息网版权所有